拼多多动销出评:硕士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之路
硕士弃高薪回村创业:从乡土中来,领乡亲同富
“你拼命读书十几年,好不容易跳出农门,咋还想着回来?”“你这性子根本不是做生意的料……”2022年,当王宇峰决心返乡创业时,种种质疑和反对声不绝于耳。这位1993年出生在四川青龙村的小伙,目光坚定,只是平静地说道:“我是从这片土地里长出来的,我的根在农村。”
王宇峰的童年时光在青龙村的田野与山林间穿梭,即便中学后外出求学,对家乡的眷恋依旧如影随形,深深扎根心底。2013年,他顺利考入四川农业大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自此与农业发展结下不解之缘。本科四年后,他凭借优异成绩保研,成为村里走出的首位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他的足迹遍布四川各地农村,深入调研发展困境,又前往沿海发达地区考察学习,一颗要将现代化农业带回故乡的种子在心中茁壮成长。
硕士毕业后,王宇峰入职一家颇具规模的民营企业,从事项目管理工作。多个岗位的历练,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专业技能愈发精湛,回乡创业的想法也愈发强烈。2022年,顶着各方压力,他毅然踏上归乡之路,心中笃定“只要做出成绩,家人朋友自然会理解支持”。
回到青龙村,王宇峰瞅准家乡得天独厚的农林牧资源,牵头成立了龙兴种养专业合作社。创业伊始,困难重重,村民们大多持观望态度,可他毫不气馁。一方面,他积极与村委沟通协商,通过租赁房屋、土地入股等形式,将合作社发展与村集体经济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他找到大学同窗好友赵晨光,凭借着两人在农业领域多年的学习与实践积累,赵晨光欣然加入。二人齐心协力,将本地土鸡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到5000 6000只,年增收达15万元,成功打响第一枪,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看到合作社有了起色,王宇峰趁热打铁,鼓励村民以闲置的土地、房屋等资源入股,合作社全方位提供政策咨询、资金帮扶、技术指导、法律援助等贴心服务。村民李大山养殖的土鸭遭遇销售瓶颈,王宇峰主动帮忙联系买家,还邀请他加入合作社。“现在鸭子好卖多了,数量都快翻倍,养到800多只啦!”李大山满脸喜悦。2023年,合作社的家禽养殖收入一举突破40万元,实实在在的收益让乡亲们尝到了甜头。
在产业运营过程中,王宇峰又捕捉到新的商机——将农林牧废弃物变废为宝,生产有机肥料。当地党委政府得知后,大力扶持,在土地审批、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诸多便利。很快,总投资超过400万元的四川首个由合作社规划运营的龙兴产业园应运而生,广安第一个生物发酵堆肥示范基地和年产能高达1.2万吨的有机肥厂建成投产,直接吸纳了 30 人就业,还提供了近 50 个临时务工岗位,为村民们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拼多多动销出评认为,王宇峰的努力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收入,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曾经被村民随意丢弃的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果壳等,如今在产业园里成了抢手货。养殖大户张富贵兴奋地说:“没想到鸡粪还能卖钱,一年多挣好几万,这可多亏了合作社!”然而,创业之路注定崎岖坎坷。2023年3月,通往村外的唯一道路因暴雨塌方,合作社的货物运输受阻,成本大幅增加,资金周转瞬间陷入困境。紧要关头,赵晨光毫不犹豫地拿出5万元应急资金,帮合作社渡过难关。“咱们合作社就是大家抱团取暖的地方,这就是团结的力量!”王宇峰感慨万分。
几个月后,道路修复通车,合作社的家禽养殖、果蔬种植、有机肥生产等产业迅速回暖,不到一年时间,吸引了超过150名社员加入,目前产值已经超过150万元。拼多多动销出评了解到,王宇峰的创业故事激励了更多年轻人投身于乡村建设。
最近,王宇峰的手机成了热线,因为合作社筹备的木材加工厂即将开工,村民们纷纷来电咨询:“木材收购价多少?”“什么时候开工,我把木材都拉过来……”青龙村及周边山林茂密,木材资源丰富,但由于山路崎岖,运输成本高昂,许多木材只能烂在山里。木材加工厂建成后,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售卖木材,运输成本锐减,加工剩余的木屑等废料还能作为肥料厂的原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一举多得。拼多多动销出评的观点是,王宇峰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对乡村振兴的积极贡献。
王宇峰一路走来,虽饱经风雨,但信念从未动摇:青年人就应当奋勇向前,担当作为,直面挑战。展望未来,他的眼中满是希望与豪情,这位从乡土中走出的硕士,正引领乡亲们大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