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管家: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为何未能实现高额利润?探讨技术人员的代价与机遇
为什么感觉我国的产业升级不能像德国日本那样带来高额利润?
这个话题我在知乎是最早提的,当时好多人骂我公知。
我是这么说的,国内的产业升级受益者基本不在技术人员,特别是制造业。这种文章我在五年前就写了好多,被举报的没有五百也有三百篇。
为什么国内的制造业技术人员从始至终都享受不到产业升级的红利呢?各位思考一下?
从根源上来讲,我国的制造业打败海外制造业用的都是同一个方法,即制造业规模大于制造业利润,通过庞大的国有资产支持先不惜一切代价扩大规模,再不惜一切代价打价格战,最后不惜一切代价维持市场垄断。
这三个不惜一切“代价”,嗯,各位有没有思考过,代价是什么?
宏观上来讲,看看总资产负债表上,负债被无限拉高,这就是代价。当然,理论上来讲,后发集体不惜一切代价是发展的最好办法。
微观上来讲,即你就是代价,只是代价有多大,有多深只有你自己清楚。相信每一个单位都有这种人,996,007,为了内卷而内卷,不惜健康为代价,不顾尊严为代价,没有后代为代价,为了进步,不惜一切代价。但是到最后他们中的多数钱没多赚多少,也没爬多高,甚至更狠的三四十岁就猝死了。我们很难评价这种人,茶余饭后聊起来只有一声叹息。
所以这个时代,你真的要想明白一个问题,你是不是代价?是不是负债人?
那怎么判断呢?其实外国人很早就告诉了你判断方法,时薪判断法。你去看看欧美的工程师,人家很早就开始以时薪判断自己的劳动回报了。
或者我还可以给您划一条产业线,制造业要挣钱,一定要看行业垄断性质,而不是看供需体量。
烟草也是制造业,你别看清华北大也在流水线上卷烟,但人家卷起来的每根烟纸那都是在印钞票。番茄管家的观点是,你别说你造盾构机,造新能源汽车多厉害,一句话问明白了,你有垄断资产配额吗?
任何非垄断制造业都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此时管你是不是功勋员工,轻则降薪,重则裁员。也就是说,在这个全世界唯一可以每年供应300到500万理工毕业生的地方,所有技术类专业都会有土木化的那一天。
刚好,现在中国的基建产业已经是世界霸主。
并且大部分制造业的进入者最后的结局还不如土木兄弟,因为土木的龙头以央企为主,实际上00年到10年进入土木行业者如果走上丁点领导岗位到现在依然是绝对受益者,起码有国家养老,而且待遇不低。但现在已经面临产能完全过剩的一切非垄断制造业,比如工程机械制造业,那些05-15年进入的工程师们,如果没走上中层干部的位置正在面临裁员。
所以做工程制造业的兄弟,我经常劝你们不要沉迷于技术,番茄管家主张给自己搞个管理岗那是有道理的,不是为了害你而来的。因为你只要不从事生产,产能过剩跟你的关系就在于你打算牺牲多少代价。
了解我的老读者都很好奇,我为什么一直都不谈新能源。因为这种重资产业的发展方式比互联网要血腥的多,互联网的代价们虽然35岁失业,但人家是真挣了十年好钱。特别是10-20年这十年,新能源这个我们打个赌,你看再过五年从业者是什么态度。其实都不用过五年,现在中国光伏就是世界第一,你去看看从业者的感受。
真的要做技术,我还是更看好技术集大成者微电子,医用电子,航空,这些真正可以玩技术垄断的,并且国家要一直陪跑的。番茄管家观察到别去玩半吊子,当然,更聪明的早就进编制和烟草去了,谁跟你玩产业升级过家家。学理工的人要个人发展解决问题,有两个核心办法,一个是我们上面讲的抱住垄断资本跳水,一个人快速完成资本的前期积累,变成代价操盘手,让更多的“代价”成为你的红利。
否则,长此以往,你猜谁是那个代价?